不知多少次谈及这部电影了,实在是喜欢。
电影从主人公母亲惊醒的梦开始,梦中克里斯在向她求救,这也呼应了影片结尾克里斯死前的幻觉,“Would you see then,what I see now”,我想她看到了。
片头给我们的是克里斯的背影,茫茫雪原中的背影,决绝的义无反顾的背影,渐渐深入荒野,从此彻底消失在他厌恶的病态社会,消失在人群之中。屏幕印出Into The Wild,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故事的结局是他死在公车上,是阿拉斯加之死。其实看了他的第一步就知道,他的惨死是必然的。不带手表不带地图不带斧子不需要一分钱,从他剪掉所有证件捐掉烧掉所有的钱开始,这么极端的方式上路不顾一切的流浪体验就注定了这个结局。然而每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所有故事的开始是零结局也还是零,
不同的只是中间的经过,你如何评价克里斯的过程,你又如何评价自己的过程?必然的唯一的结局让我感到沮丧,然而必有一死才赋予了生的意义,一切都在倒计时,闹钟滴滴答答响个不停,我想要什么样的经过??
在到达阿拉斯加之前,他已经有了两年的流浪生活,扒火车,搭便车,足迹遍及各地,经历了一段段的异地生活,从很多人的故事中走过。而现在,他终于到达了念了几万遍的朝圣般的地方——阿拉斯加,杰克伦敦的小说使得这个地方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吸引着很多人去冒险。
电影的角度和结构很清晰——一半是主人公的自白,一半是妹妹的讲述;一半是流浪生活,一半是阿拉斯加的公车生活。
很多人说这小伙子行为极端,思想偏激,,他极不极端我暂时还不能做判断,但你要知道他是在反抗着什么,在追求着什么, 看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了,他的出走只是对这一切的反抗。
也有人说这孩子不成熟,是谁不成熟,你追求吃好喝好拉好撒好就是成熟吗?
没人说他装逼,是不是伪情怀一看即知,这小子是玩真格的,而且不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
即使看了20遍,依然感到震撼,依然有更深的感受、更多的思考。主人公是个思想家,不是一时冲动的发烧青年,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战胜千辛万苦并坚持两年多之久。从他的日记就可以看出,他的出走是建立在对虚伪自私的人类社会反感的基础上的。他最喜欢杰克伦敦和梭罗,恰好这两位也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看看这二位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去流浪为什么在阿拉斯加独自生活了,他经常谈论他们并一直带着他们的书,也可以说他是看这二位爷的书中毒了。他死于食物中毒和精神中毒,但我还是中了这个中毒者的毒,我一直他克里斯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不停歇的流浪是追求、是寻找、是反抗、是探索、是思悟,这样的生命之旅饱含着悲欢离合,夹杂着各种情绪和感慨。流浪能能遇到更多各式各样的人,能遇到更多千慨百叹的故事,能发生更多值得回忆的故事,可以说“在路上”是体验最多的生活方式。
Would you see then,what I see now?——这是《荒野生存》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主人公内心的遗言。这句遗言和《美国美人》的死亡独白一样让人震撼,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轻与重。
虽然他具有强大的心灵和坚韧的意志,但他毕竟是个孩子,最后才终于想到了家人。
你死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主人公死时想的是最亲的人,最后的幻觉是扑进父母的怀抱。“那么你们看不看得到,我现在看见的呢”,很有形而上色彩。天空扭曲变形的同时滑过眼前的是一幕幕最深的记忆,伴随着越来越急剧的心跳,克里斯说出了这句话。我也曾在心里对最爱的人说过这句话。
最后一瞬,心跳停止。在他眼中,一切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多了一具尸体。
深夜看完真的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推开门上厕所,外面竟然下着大雪,地上全白了!原想找部电影稍微看看就睡觉,没想到一打开就迷住了,到最后一刻我也和主人公一样流下了眼泪。
希望我死的时候也能像他一样自信的说:“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感谢这个世界”;希望我死的时候也像他一样,面对着湛蓝的天空。
(一直想了解事件的细节和详细过程,即使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也只是拍出了吉光片羽,而最近兴奋的发现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原著了。感谢万能的互联网。
电影只是选取了一些片段,我并不怎么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思考的也不深入。这只是一篇粗糙的电影观后感。等我看完原著再来一篇豪华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